学院简介
星空入口音乐舞蹈学院办学可追溯到1978年创办的常德戏剧学校。学院培养了梅花奖获得者彭玲、天津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史军等一大批艺术家。音乐舞蹈学院扎根常德这片艺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办学特色鲜明。2016年音乐学专业立项为湖南高等学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1年获批湖南省一流专业,同年,舞蹈编导专业获批星空入口特色应用专业。
在学校全面推进“示范文理”“活力文理”“一流文理”“卓越文理”“开放文理”和“幸福文理”建设的战略布局下,学院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遵循“厚德博艺、终生发展”的专业教育理念,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造就“实基础、强技能、能文创”的应用型音乐舞蹈艺术人才。
一、以本为本:产出导向、全面成长
星空入口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确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音乐舞蹈学院在服务面向、职业能力特征、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契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音乐舞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准确,“立足湘西北,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是人才服务面向;“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扎实的学科知识,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职业能力特征;“实基础、强技能、能文创的应用型音乐舞蹈人才”是人才定位。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积累,音乐舞蹈学院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高素质应用型学生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以2014年“武陵风韵”艺术教育品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为先导、以“武陵风韵”艺术团承担2019年教育部“雅韵三湘·艺进校园”活动为标志,到2020年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高素质应用型学生培养模式,即:以“同基培养分向发展”结合“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小班制”教学打造进阶式课程体系,培养精通技艺的专业能手;通过“主题式”教学凝练课程思政要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通过“全过程”浸润形式突出美育的培养特色,打造“武陵风韵”核心品牌,最后形成可供借鉴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紧跟服务地方社会人才需求。
二、课堂教学:学生中心、深化课改
音乐舞蹈学院强调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将“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有深度、有温度的大思政课。学院党总支书记每年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理论自信。
学院课程设置既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类别+学科专业教育类别+集中实践课程类别”的课程体系,实现了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理想信念培养及高尚师德涵养的有机融合。
学院从“引领专业特色发展”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生高阶能力培养” “以有组织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提升专业水平” “以科学评价优化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坚守“以本为本”,探索教学改革。一方面,学院依托交叉学科平台,优化通识课与专业课配置,完善专业必修课程体系,丰富多模块化的专业选修课,明晰课程顺序与课程矩阵,着力打造与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相适应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院“强化核心课程、做精基础课程、做实专业课程”,紧盯“站稳讲台、站好舞台、立身文创”改革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创新,深化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学院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基础钢琴”为驱动,完成了“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国舞蹈史”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带动了依托爱课程平台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音乐美学基础” “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十余门课程的MOOC开发、建设与推广工作,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斐然。
三、实践教学:小班研讨、寓教于行
学院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强调“舞台性”与“讲台性”,进一步拓展实践平台,与中学、专业院团、企事业文化单位建立责权明晰、稳定协作、合作共赢的“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演员、编导及艺术组织管理干事的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学院根据“循序渐进、贯穿四年、多环节支撑”的原则,递进式构建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应用能力培养主线,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解到理论、实践、竞赛、创新训练等环节,理论与实践交互推进有机融合。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统筹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贯穿全程的:“小班教学”一核心、“课内实践+课外训练”两部分、“基础训练、专业实践、素质拓展”三模块、“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学校与院团、专业培养与双创教育”四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音乐学专业课程采取1—4人的分组教学、舞蹈编导专业课程采取15—20人的小班教学,特别注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竞赛项目融合。学院以“武陵风韵”品牌助推美育浸润、以“艺点亮”项目赋能乡村振兴、以“三下乡”社会实践送艺下乡、以“吐鲁番支教”志愿服务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热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润疆”的重要指示精神。
四、质保机制:三位一体、教学相长
学院按照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成立由教务办、学工办、专业教研室、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领导小组,围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对影响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的各环节和因素进行监控、分析与改进,形成了“培养过程管理、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教学运行、专业建设、教学过程监督、教学质量定期评价、内部信息调查分析、外部信息调查分析”的“八位一体”的教学工作机制,八个子系统职责明确、全员参与,通过全程、全方位监控,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确保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学院根据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紧密结合毕业要求、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毕业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建立教学实施过程监控体系,定期组织学院领导、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开展随堂听课、教学质量评定、中期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毕业生评教、试卷和毕业论文检查等工作。对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估与评价,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学院对2021-2023年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持满意态度为98.00%以上,其中“非常满意”占比39.09%,“满意”占比38.58%,“比较满意”占比20.33%。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要,职业道德、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毕业生有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善于钻研业务、能在工作中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学院至1978年创办以来,就与服务地方社会人才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近半个世纪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铸就了“厚德博艺,美美与共”的人文信念和学术传统,其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一审 易姣 二审 杨静 三审 袁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