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胡诗窕 王悦 吴晓拉 贺薪羽 彭越 李灵 李嘉欣 毛宇 覃缘 王菲 周明民)10月13日,文史与法学学院刘力老师、辛欣老师带领2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探访鼎城区谢家铺镇、打卡常德河街,领略常德现代农业与文化瑰宝的双重魅力。
谢家铺镇:现代农业科技的前沿阵地
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包括港中坪村、向家巷村等地,面积达1.1万亩。这里的双季稻采用“五统一”模式种植,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插机抛、统一机械深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物化技术。
在港中坪村的稻田田埂上,种粮大户戴宏为师生们演示无人机作业。他说:“现在讲究科学高效种田,利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能够明显提升作业效率。政府支持我们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还能保证旱能浇、涝能排。”
师生们感叹,现代农业技术已经走进谢家铺镇的粮食生产,种粮大户借助机械化、智能化的农机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让种粮能够创造更多财富,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大小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博物馆
历史上的常德河街是繁荣兴盛的沅水大码头。如今位于穿紫河东段的常德河街,是以老常德时期的河街风貌为原型,复原打造的集文化、历史、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常德记忆古街。
师生们来到常德河街,进入一间摆满木雕作品的玻璃房,这里便是“潘氏艺术木雕”传承人潘能辉的工作室。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便能到达潘能辉藏品木雕馆。
这几年,潘能辉潜心创作巨型木雕,计划将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湘行散记》还原到一根长达10米的巨型红椿阴沉木上。在馆内,大家可以看到潘能辉为《湘行散记》木雕作品创作的水墨正稿。
当师生们来到李健鹰技能大师工作室时,她正在进行艺术创作,只见她先用毛笔粘上胶水,在麻布画板上勾勒出花朵的形状,然后用手指捻搓,将各色麻粉末撒在画板上,从浅粉到深粉,一朵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的花朵跃然纸上。
李健鹰长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艺术麻质画的传承与创新。在向大家展示两幅不同时期作品时,她介绍说,麻质画与空气接触后会被氧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形成古色古香、典雅古拙的美感。非遗传承不仅是个人孤独的坚守,更需要代代相传,李健鹰希望在麻质画的传承中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结合他们的新潮思想与坚定精神,让这份技艺更完美。
师生们走进常德老照片馆,馆里的照片墙囊括了20世纪30年代的常德河街、70年代的沅江、90年代的杨家牌坊……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将城市的发展娓娓道来,唤醒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鸳鸯走马楼,汉剧折子戏《卖画》正在上演,台下座无虚席。“只要有时间,我们都会来看戏,家就住在附近,很方便。”戏迷老奶奶笑着跟学生说。
从谢家铺镇的万亩稻田到常德河街的非遗传承,不仅串联起常德现代化农业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两大亮点,更为世人勾勒出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和现代都市蓬勃发展的宏伟画卷。(一审 易姣 二审 杨静 三审 袁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