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在靠近湘桂交界处的湖南境内,记者终于找到了新宁这个山区县,我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水生生物学家、星空入口生命科学系教授杨品红就出生在这里。 这个大山的儿子,7岁时差点被水淹死,想不到他竟是如此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山里娃到成就非凡的科学家,从大山之子到“水”之子,现年40岁的杨品红教授多年来累计为社会创造价值近70亿元,书写了他一段段不平凡的水生生物研究与开发的传奇人生。
真知往往源于实践,杨品红就那样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
杨品红的目光多年来紧盯国内外水产领域的最新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寻求最新最佳的水产养殖方法。“有些新东西,开始我不太懂,但我总想去了解、弄清楚,越难搞的项目,我反而觉得越有滋味。”杨品红这样说,也这样做。 20年前,杨品红在安乡参与一个科研项目,接触到了淡水珍珠养殖,当他了解到我国珍珠养殖虽然有了几十年历史,但其质量和产量一直徘徊不前。能否通过技术改革和工艺革新来改变这一切?他在心里暗下决心。1989年,杨品红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毅然向农业部和省科委申请了专项研究。此后的近10年里,他遍访名师,数下江浙等淡水珍珠的主产区,搜集一手资料,根据前人对成珠理论的研究和自己多年实践,杨品红提出了蚌长、珠囊长、珠大的原理并进行论证。他打破常规,制定方案进行多项对比实验,不管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只要研究需要,杨品红一样下水捞蚌采集第一手资料。 创新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杨品红就具备这样的素质,他大胆把稀土运用到淡水育珠领域,经过试验再试验、研究再研究,4年之后,杨品红终于取得了成功,并申请了专利。这项成果使淡水育珠周期缩短18个月,珍珠产量比原来提高了3倍多。我国著名水生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建康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先生等曾高度评价杨品红的“稀土育珠技术”说:“该技术为世界首创,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是值得称道的。”该技术现已普及到全国各地,推广应用面积已达60万亩,年增创社会效益数亿元。1998年,杨品红的“稀土育珠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这是我国淡水珍珠养殖方面获得的惟一殊荣。 1996年,农业部有关领导亲自点将,“九五”重点项目“河蟹养殖应用技术合理配套研究”落到了杨品红的肩上。该项目研究跨湖南、江苏二省,涉及地域广,任务重,难度大。杨品红克服困难开展系统观察和试验研究,3年过后,他研究出了一整套河蟹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向农业部提出了“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的不经济性”和长江河蟹保种问题的建议,并被采纳。此后,内陆的“半咸水河蟹育苗场”全部关停,为国家每年节约投资和减少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 几度山花烂漫,几回金果飘香,杨品红与他的科研成就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及认可。1999年,年仅35岁的杨品红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获得第二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2001年,他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称号。
科学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杨品红和前辈科学家一样,历经艰辛坎坷之后,才见到了成功的彩虹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速成专科班的杨品红,由于知识结构等不足,使他每争取一个项目和取得一项成果,要比他人付出更多代价,经受更多考验甚至走一些“弯路”。为提高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他不断坚持自学,还参加过为期1年的MTI英语强化培训、清华大学的计算机培训,并先后取得了经济管理和养殖学双硕士学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资源丰富,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但利用程度低,开发潜力大。如何解决大水面的低产、低效问题,是摆在水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杨品红先后参与、承担“珊珀湖养殖增殖技术研究”和“东湖生态渔业技术研究”两项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都是为了在这一难题上寻求突破。 当时,大水面的开发利用,国内外还没有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有关的研究工作只能从零开始。论证“藻型”湖泊和“草型”湖泊能否通过人工施化肥的方法,大幅度增长湖泊的鱼产量和效益,此前,没有人做过这项实验,大量的测试工作不仅要重头来做,而且还需反复摸索。在人手不够,设备陈旧的情况下,杨品红几乎走遍了省内的不同类型的湖泊,在10年的时间内,测得了3万多组数据,终于弄清了大水面施化肥后的氮和磷迁移、能量的流转以及“草、藻、肥、水、鱼”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湖泊养鱼的新思路,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以“三网”养殖为主的湖泊开发模式。这项“湖泊大水面的综合开发利用”的科研成果,实现了全国8个首创,转化到实践中后,可使湖泊增产3-8倍,增效4-10倍,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00多万亩,取得20亿元以上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杨品红打破常规,以实用为前提,对洞庭湖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并成功选育出我国二倍体食用鲫鱼,填补国内空白。该鱼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一条鱼一年内可最快长到500克,两年内最快可长到1220克。同时,在他的指导下,首例全人工繁育蒙古?获得成功,并实现产业化生产。这两项技术已推广应用面积达150万亩,创产值达3.5亿元。 常德市珍珠产量占世界的1/3,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多半以原珠方式出售给外省进行深加工,主要原因是珍珠加工技术没有跟上市场需求。为此,杨品红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突破了珍珠不溶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洞庭水殖公司开发系列产品数十个,预计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为我市珍珠产业新增附加值1倍以上。 科学之花虽然绚丽无比,但它背后的艰辛和曲折,又有多少人曾细细体味过?杨品红教授从大山脚下到洞庭湖滨,从山的儿子到“水”之骄子。我们期望他在他熟知和挚爱的水世界里溅起一朵又一朵更为迷人的浪花!(王维超)
|